图书馆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专题活动  荐书堂
荐书堂(第五十一期)——墨香藏万卷,书卷映千秋。
发布时间2025-04-28      作者: 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0

书籍是穿越时空的渡船,载着不同时代的智慧与故事,在岁月长河里缓缓漂流。闲暇时光,寻一本好书相伴,让文字化作细密的春雨,浸润疲惫的心灵;或是变成明亮的灯火,照亮未知的角落。那些藏在书页间的悲欢离合、哲思感悟,总能在某个瞬间与你心底的声音产生共鸣。

本期荐书堂为大家推荐以下书籍:


推荐人:李印省·药学院

推荐书名:中国通史》

出版社:巴蜀书社

图书ISBN978-7-5531-1948-9

推荐理由:

吕思勉先生的《中国通史》是中国近代史学经典之作,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,又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读本,该版本为全新修订注释版,并且插入了相关的历史图画,让读者读起来更加轻松。

读书感言:

与一般按朝代堆砌史实的通史不同,吕思勉先生创造性地将全书分为“文化史”与“政治史”上下两编:上编从婚姻、阶级、制度、学术、刑法、衣食、宗教等社会文化角度切入,共分为十八个专题,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视角深层次剖析中国文明的方方方面;下编是政治史,以时间为轴,串联历代王朝兴衰,细致地描写了历代政治的兴衰,点明治乱背后的规律。这种“横纵结合”的写法,既展现历史的骨架,又揭示其血肉,帮助读者跳出“帝王将相叙事”的固有框架,理解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。


推荐人:长正·药学院

推荐书名:人类简史:从动物到上帝

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

图书ISBN9787508660752

馆藏索书号:K02-49/H331/=2

推荐理由:

(一)历史维度与学科溯源:解码人类健康的进化密码

从分子人类学角度看,《人类简史》揭示的进化矛盾为现代医学困境提供了独特注脚。直立行走使人类解放双手,却导致脊柱负荷增加,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随文明进程攀升;农业革命带来的饮食结构变化,让龋齿率从狩猎采集时代的 1% 骤升至新石器时代的 10%。这种 “错配理论”指出,现代人类基因仍保留着适应旧环境的特征,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剧变,使得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 “文明病” 成为当代健康杀手。

(二)跨学科思维的培养:构建医学认知的多维坐标系

赫拉利对 “想象的现实” 的解构,与医学领域的范式演变形成奇妙呼应。从盖伦的 “四体液说” 到现代循证医学,医学理论本身就是不断迭代的集体想象。以青蒿素发现为例,屠呦呦团队不仅突破了植物化学的技术壁垒,更打破了 “传统医学经验缺乏科学价值” 的认知桎梏,这正是跨学科思维突破的典范。在药物经济学领域,书中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,可用于解读全球药品定价机制:专利药高昂的价格背后,是知识产权这一 “虚构故事” 构建的价值体系;而仿制药的普及,则是对 “创新垄断” 叙事的理性修正。这种思维训练,能帮助学生在面对CAR - T 细胞疗法的天价账单、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成本困境时,从社会、经济、伦理多维度提出解决方案。

(三)批判性视角与科技伦理:划定医学发展的道德边界

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,在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得到残酷印证。当 CRISPR 技术可实现胚胎基因修改,“设计婴儿” 的伦理争议实质是人类对 “扮演上帝” 的集体恐惧。回顾沙利度胺事件,从最初被奉为 “完美安眠药” 到导致万余例海豹肢畸形,这场灾难不仅暴露了药物临床试验的漏洞,更折射出人类对技术力量的盲目自信。《人类简史》中 “科技进步不等于人类幸福” 的警示,要求药学教育必须建立 “伦理前置”的培养模式。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的今天,学生需思考:算法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否存在数据偏见?自动化合成的新型化合物是否暗藏未知风险?唯有将伦理思辨融入专业教育,才能避免技术沦为失控的“潘多拉魔盒”。

读书感言:

重读《人类简史》,我愈发意识到医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。当我们在课堂讲解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时,不应忽视其成瘾性背后隐藏的人类对痛苦的永恒抗争;当我们赞叹mRNA疫苗的技术突破时,更要反思疫苗分配不均所暴露的全球健康正义困境。赫拉利对“认知革命”的阐释,让我重新审视药学教育的本质: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药物合成的方程式,更是在培养能够理解人类生存处境、回应时代健康命题的“医学思想家”。

书中关于“农业革命是陷阱”的论断,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现代医学发展的矛盾:我们在攻克传染病的同时,制造出抗生素耐药性的新危机;在延长人类寿命的过程中,加剧了老龄化社会的负担。这促使我思考:药学教育是否过于聚焦“治愈疾病”,而忽视了 “照护生命”的本质?或许,真正的医学进步不在于创造更多“神药”,而在于构建更具人文关怀的健康生态。

作为教育者,我们肩负双重使命:既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室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,也要引导他们在人文阅读中涵养悲悯之心。当学生能从人类百万年的进化脉络中理解疾病的起源,从文明冲突与融合中领悟医学的多元性,从科技伦理的思辨中坚守职业良知,方能真正实现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医学誓言。《人类简史》给予我们的,不仅是知识的启迪,更是一份重塑医学教育灵魂的珍贵契机。


推荐人:苏慧慧·药学院

推荐书名:疯癫与文明》

出版社:三联书店

图书ISBN978-7-1080-1795-6

推荐理由:

《疯癫与文明》不仅是一部思想史著作,更是一把解构社会规则的钥匙。它挑战看似中立的权威,鼓励读者在“理所当然”的秩序中发现问题——这种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。

读书感言:

合上书时,我意识到福柯的警告从未过时:当一个社会越来越擅长用“科学”“道德”或“健康”来定义正确时,它也在不声不响地消灭差异与自由。作为读者,我们或许无法逃脱规训,但至少可以像福柯一样,对一切“理所当然”保持警惕——因为真正的疯狂,或许正是毫无反思地拥抱“正常”。“疯癫的根本语言是理性,但疯癫本身已是理性的溃败。”这本书教会我的,正是在理性的铁幕下,如何听见那些被沉默的尖叫。


推荐人:李彦灵·药学院

推荐书名:遥远的救世主》

出版社:作家出版社

图书ISBN978-7-5063-3174-6

推荐理由:

《遥远的救世主》这部小说,深刻地探讨了规律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关系,丁元英在耶路撒冷时,曾告诉芮小丹,“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你只能认识,遵循,不可思议。”这句话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思想。它意味着,无论我们如何思考、如何期望,世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,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。一加一等于二,这是一个数学规律,也是一个生活规律,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思议而有所不同。同样,人生的因果规律也是如此,种什么因,得什么果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

《遥远的救世主》之所以能够启迪人的心智,正是因为它们揭示了许多至关重要的生存与成功法则;如果你也想成为像丁元英这样的高人,建议大家多看几遍。

读书感言:

一个人最大的成熟,是明白了众生皆苦,唯有自渡;要不是我悟到的,你给不了我,给了我也拿不住。只有自己悟到的,我才有可能做到,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。

提高做事的成功率,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;强势文化造就强者,弱势文化造就弱者,这是规律,也可以理解为“天道”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
《遥远的救世主》中蕴含着更深刻的经商之道和赚钱思维,大家如果能全面掌握并且合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,那么你一定能在竞争中更有底气,一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。


推荐人:赵媛·药学院

推荐书名:《云边有个小卖部

出版社:湖南文艺出版社

图书ISBN978-7-5404-8764-5

推荐理由:

张嘉佳的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像一杯温热的茶,初尝时平淡,回味时却满是苦涩与甘甜交织的余韵。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,没有跌宕的情节,甚至没有刻意煽情的笔调,但它却用最朴素的语言,勾勒出一个关于亲情、成长、遗憾与救赎的故事,让读者在刘十三的平凡人生里,看见自己的影子。

读书感言:

成长,就是学会与遗憾和解。刘十三的故事,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。他曾经以为,成功就是离开小镇,在大城市出人头地;他曾经以为,只要足够努力,就能实现所有梦想;他曾经以为,爱的人会永远在身边。但生活给了他最残酷的答案——外婆会离开,程霜会消失,梦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。

可正是这些失去,让他真正成长。他终于明白,人生不是童话,遗憾才是常态。而真正的勇气,不是逃避痛苦,而是带着这些遗憾,继续向前走。


阅读,是一场与自我、与世界的深度对话。它如潺潺溪流,滋养我们干涸的精神土壤。在这纷繁世界,让阅读成为习惯,在字里行间汲取力量,让灵魂在滋养中丰盈,于书墨飘香里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富足。


文字编辑:刘蕊、董淑曼

审核校对:姚玉、白小路

图片来源:网络